為何至今仍讓錶迷著迷?認識經典 勞力士 Rolex Explorer II 16570 黑面
- Club Watch
- 9月1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勞力士 Rolex Explorer II 16570 是 Rolex 在 1989 年推出、直到 2011 年停產的一代經典「五位數」Explorer II。它以實用主義的設計、耐用的機芯與 40 mm 的適中尺寸著稱,至今被許多錶迷視為「neo-vintage(新古典)」的代表款之一。

歷史與地位
16570 自 1989 年問世後,成為 Explorer II 系列最長產期的型號之一(約 1989–2011 年),期間 Rolex 在細節上做過若干改良與更新(例如機芯與夜光材質),但整體外觀與工具錶的定位保持穩定,使其在日常佩戴與收藏市場都很受歡迎。

外觀與錶面(黑面)
錶盤:經典黑色(Black dial),採「Mercedes」時針、寬劍形分針與中置秒針,3 點鐘有日期窗並搭配 Cyclops 放大鏡,讀時清晰、辨識度高。
24 小時指針:16570 的 24 小時指針為箭形(arrow-tipped),在本世代以紅色箭頭常見(與更早代的 1655 橘色「Freccione」不同;後來的 216570 又回歸橘色大箭頭作為致敬)。這使得黑面與 Polar(白面)有截然不同的視覺風格。

主要規格(重點一覽)
錶殼材質/直徑:不鏽鋼(Oystersteel),約 40 mm。
錶殼結構:Oyster 單片中層殼、旋入式底蓋與旋入式上鍊冠(具 Twinlock 或相當防水系統),固定 24 小時刻度鋼圈(bezel)。
鏡面:藍寶石水晶(Sapphire crystal)+日期窗 Cyclops 放大鏡。
防水:約 100 米 / 330 呎。
錶帶:Oyster 三排不鏽鋼鍊帶(不同年款會有實心或中空鍊節、摺疊扣款式差異)。
厚度 / Lug-to-lug:厚度約 12.2 mm,lug-to-lug 約 47 mm(佩戴貼手)。
機芯與技術演進
Cal. 3185:16570 早期搭載 Calibre 3185,自動上鍊、具有獨立可調小時(即能方便調整本地時間而不影響 GMT 指針)、機芯可靠。此機芯會在調校時出現 24 小時針略微晃動的現象(屬外觀現象,不影響性能)。
Cal. 3186(中期至後期):自 2000 年代中期,16570 開始陸續改用 Cal. 3186;3186 引入 Parachrom 游絲(提高抗磁與抗震性),並改善 24 小時針的穩定性與設定手感。由於更換時間點非瞬間切換,不同來源描述略有差異,但可概括為「2000s 中期完成」的過渡。
動力儲存:約 48 小時。

夜光與錶面差異(辨識要點)
16570 的生產跨越近三個世代的夜光材料轉換:早期為 Tritium(三氚,標示 T/T Swiss T),之後轉為 Luminova(末期 1990s 左右),再到 Super-LumiNova(2000 年代) 這會影響夜光亮度與老化變化(例如白面會出現奶油色 patina)。因此判斷 16570 的年代與原始性,一項重要參考就是夜光材料與面盤刻印。
小結(為什麼選 16570 黑面?)
40 mm 的「黃金可戴尺寸」、清晰實用的面盤與 GMT/24 小時功能,讓 16570 在日常佩戴與旅行時都非常實用。
長期生產帶來多樣版本,收藏趣味高(不同夜光、機芯、鍊帶差異都會影響風味與價格)。
對於想要一支可靠、外觀低調且兼具 Rolex 品質的 Explorer II,16570 黑面是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。
Source: Rolex 勞力士
上一篇文章
如欲查詢更多資訊,可到 CONTACT







留言